我们致力于为用户为书迷提供免费好看的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全集 |
![]() |
|
优雅小说网 > 短篇文学 > 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 作者:王安忆 | 书号:40454 时间:2017/9/16 字数:11910 |
上一章 第三讲 《心灵史》 下一章 ( → ) | |
今天我们分析张承志的《心灵史》。我现在应该说明一下,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分析几部作品。在这些作品分析当中,我都是把它作为立独的对象来分析的,我不研究作品和作家的关系,对于作家的背景材料,我不作任何介绍,这些对于我来说无所谓。不管他是男是女,是古是今,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我们怎么看他的作品。我就把他的作品作为一个立独的东西来看。我还要解释一下我为什么选择张承志的《心灵史》作为我第一部要讲的作品。我想那是因为《心灵史》是个非常非常典型的作品,拿它来作为我的理论的初步证明,非常合适。它几乎是直接地描绘了一个心灵世界,它非常典型,用我们一般的话来说它极其典型。当我第一次要用一个比较完整的成![]() 这本书我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读起来也许会感到困难,因为它涉及到比较多的历史问题和宗教问题,而我觉得作为搞文学以及一些搞人文科学的同学应该把这本书读一下,我觉得它有非常大的价值。当这本书出来的时候,正是文学暗淡的时期,它带来了光芒,大家可说是奔走相告,山东的作家张炜说过一句话,他说文学搞到这个份上才有点意思。说明什么呢?说明这本书已经触及到了一个文学的本质的问题。它非常彻底地而且是非常直接地去描述心灵世界的情景,它不是像将来我们会继续分析的一连串的作品那样,是用⽇常生活的材料重新建设起来的一个世界,它直接就是一个心灵世界。它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东西,是一个可以使我们叙述和了解方便的东西。我为什么还是把它作为小说呢?抛开它的名字不说,它写的是一部教史。有很多人否定它是一部小说,觉得怎么是小说呢,觉得很奇怪, ![]() ![]() 《心灵史》有一个序言,题目叫《走进大西北之前》,这个序言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这本书。一方面是解读,一方面可以证明很多我们的猜测。它对于我站在这里向你们谈这本书有两点帮助,第一,它证实了我的一个猜想,它就是在寻找一个心灵的载体,这使我更加有信心证明《心灵史》确实是个心灵的世界,它并不是一本教史。 序言里面有一段话是这么写的,非常 ![]() ![]() ![]() ![]() 从今天开始就来分析作品。我想我的分析方式是这样的,首先我把这个故事以我的认识来叙述一遍,然后我要解释一下,这个故事与我们现实世界的关系,我不是強调它是一个心灵世界吗?那我就要解释一下这个心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而这个关系其实就是我们写小说的毕生要努力解决的东西,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毕生的努力方向就是要找到这种关系。 我想这个故事主要是写哲合忍耶的历史。我们现在完全撇开宗教,因为我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不仅对伊斯兰教,我对什么教都不了解,我只是从《心灵史》这本书里接受它所 ![]() 那么“哲合忍耶”是什么呢?从这本书中我知道的是什么呢?我知道它是伊斯兰教的一个分支,这一个教派是神秘主义的。它在什么地方广为流传呢?它的教民分布在什么地方呢?大西北,前面所说的西海固。非常非常贫困,贫困到什么程度呢?小说里有一句话描绘他们,就是“庄稼是无望的指望”书里面写到贫困的情景,一个小孩子到地里去挖苦子菜,一种野菜,他跑到地里,连挖开地⽪的力气都没有了,就在苦子菜旁边死了,当目睹者奔回来告诉他的⺟亲,说你的儿子死了,饿死了,他⺟亲怎么呢?他⺟亲正从左邻右舍讨来了一碗面糊糊,准备给她儿子吃的,一听她儿子死在地里了,她接下来的动作是马上把这碗面糊糊喝下去了。还有一个⽗亲,他要去很远的地方谋生打工,前途茫茫,全家都在送他,哭哭啼啼的,而他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呢?他心里一直在想他⽗亲的包裹里面有一块馒头,一直在想这个馍,最后他到底还是把这块馒头偷了。就这么一个贫苦的地方,寸草不长,非赏贫瘠,这就是哲合忍耶的生存环境。在这种地方,人的 ![]() ![]() ![]() 所以谁家富裕,就是他家的窖⽔多。哲合忍耶就是存在于这么一个生存绝境,远离物质主义的俗世,精神崇拜便不可止挡地诞生和发展壮大。现在我们大约可以看出哲合忍耶是怎样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我们是否可以下这么一个断言,就是绝对的没有物质,绝对的没有功利,绝对的没有⾁体 ![]() ![]() ![]() 张承志怎么描写这个世界呢?他给它两句话:“他们热爱的家乡永远是他们的流放地。他们的流⾎像家乡的草木一样,一枯一荣。”这就是张承志给哲合忍耶家园的一个定义。这本书读起来的时候,会感到困难,我劝你们不要太去追求里面的情节、人物,你们要注意它的文字。它的文字非常 ![]() 那么哲合忍耶的哲学內容是什么呢?就是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伊斯兰的终点,那是无计无力”没有办法,也没有力量。这是一个非常茫然的终点。第二句后叫“川流不息的天命”好像是接近循环的意思,但是我不敢断言,因为我对宗教确实没什么研究,我现在所具备的所有认识都是从这本书来的,而我门今天只谈这本书。再则,就是这个哲合忍耶宗教有着非常非常严格的仪式,它的仪式非常简单,但是非常的严格,这个仪式叫打依尔。这个打依尔就是大家围坐成一个圈子,中间是一张矮桌,一个专门的单子蒙着,上面烧着香,然后大家摊开了《穆罕麦斯》(《穆罕麦斯》是他门的经书),然后开始念,必须要经过澡洗才能来念。只要说一个例子就能证明它的严格 ![]() 这本书的结构很奇特,它不像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也不是第一卷、第二卷,它是用“门”来划分段落。是以哲合忍耶內部的秘密抄本的格式,一共是七门,就是人们通常小说里的七章,或者七卷,它是七门,每一门叙述一代圣徒。它一共叙述了七代圣徒,从它创造者到第七代,从无教到复兴,几起几落,一共是七代。我们简单地把这七代圣徒叙述一下,基本上可以了解哲合忍耶的历史,也就是这本书的、我们所说的故事的情节是怎么样的。 他们的第一代也就是创教人,他的名字叫马明心。他不是如我门所了解的佛教的释迦牟尼,是一个王族的家庭背景,或者像基督教的耶稣,是木匠的儿子,他则是一个出⾝寒微的孩子,一个儿孤,没⽗没⺟的,童年非常苦难。他9岁那年跟着叔⽗去寻找圣地,去到阿拉伯的世界,也就是伊斯兰的真理家乡。穿过大沙漠,涉过9条河流,到最后同去的亲戚都失散了,只剩下他和叔⽗,一老一小跋涉在沙漠里,没有地图,没有指南针,也不识字,完全是凭看本能,后来的圣徒们所说的一种前定。他们喜 ![]() 所以这个教派和别的教派有一点不一样,它不求施舍的,基督教讲奉献,和尚讲化缘,而他们不,他们就穷到底算数。在此之前并没有哲合忍耶,哲合忍耶是在马明心手里逐渐形成的,他给予它的第一个,最基本的要义就是受苦受穷,他把人的⾁体上的 ![]() 马明心终生只穿一件蓝⾊的长袍,羊⽑长袍(因为“羊⽑”这个词在阿拉伯语里正好是“苏菲”的意思)。他这个教义显然是太适合生存在绝望的贫瘠之中的人们了,真是落到他们心坎上去了,他们用一句后来给它命名:这是我们穷人的教。在很短的时间里马明心争取到很多教徒,以至于引起了教争,这也为他们以后的灭顶之灾埋下了祸 ![]() 和他发生教争的是花寺教派。花寺教派的圣徒也是和马明心一起在也门教场里受洗礼,一起修行,但是这一个教派比较物质主义,它搜集财物,求布施,募捐,所以它积累起一定的财富,而且有文化积累,比如彩画的创作,所以说比较贵族气,慢慢它就脫离了受苦受穷的民众。它的很多教徒跟随了马明心。逐渐马明心就形成了自己的教派,自己的教徒,他的势力就大了起来。他使穷人的心里有了一种安慰,饥饿的穷人得以在精神上富有起来,有了一点生存的勇气。然而花寺教派毕竟是个比较大的教派,这个教派和清朝府政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说最后的结果是官府介⼊了他们的教争。官府一旦介人后,就开始对马明心教派进行弹庒。在乾隆四十六年一次大规模的⾎战中,马明心被捕了。马明心被捕的时候,教众简直是狂疯了,举行了无数次起义,要求把马明心放出来。当官府把马明心押到兰州的城门上面斩首的时刻,他的⾝影一出现,下面満満的群众全都疯了,齐声 ![]() 最后马明心在城楼上被杀了。这就是哲合忍耶的第一代教主。 接下来的第二代教主,名叫平凉太爷,这是个尊称,他们称他为平凉太爷。他继承马明心的⾐钵也是很神秘的事情,马明心曾经很微妙地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的有些门人拿得起,放不下,有些能放下,却拿不起,仅仅只有这个人,他能够拿得起,也能够放得下,这个人现在他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他。托靠主!两三年后他也会知道他,人也将知道他。”这个宗教是非常神秘的,话都不直接说的,是用一种非常隐晦的语言来说的。此话非常符合他们那种前定的观念。其时,平凉太爷并不知道自己在接受传位,但他心中有一种宗教的 ![]() ![]() 所有的宗教的任务都是怎么去和主接近,那么他这个平凉太爷怎么去和主接近呢?在道场后边,有一口井,他老在井边坐着,坐着坐着他就能看见井里边浮现起一个形象,他认为这就是主的形象。在哲合忍耶可歌可泣的历史上,这名教主所经历和担任的任务以及他的结局就是一个隐蔵。因为在马明心被杀死的时候,哲合忍耶的力量已经非常薄弱了,不可能像马明心开创时候那样四处都有他们的念经僧,布道传教。现在不能了,平凉太爷所做的事情就是隐蔵,他把自己隐蔵起来,维持这一脉生息,把这一脉生息传递给下一个圣徒。他是一个传递火种的人。马明心死后的数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一方面官府对哲合忍耶开始注意,视其为异端,另一方面,因为马明心的死, ![]() 张承志对他的评价中有一句话是说得很悲壮的,他说:“由于命定的悲剧,圣战和教争都以殉死为结局。留下来的事业,永远由选择了心灵痛苦的生者来完成。”他把死者说成是幸福,而生者是心灵痛苦,就此我门可稍稍窥见这个《心灵史》的心灵世界的面貌。 然后就是第三代圣徒出世,第三代圣徒叫马达天。这位圣徒维持大业的时间非常非常短,一共才6年,但是在哲合忍耶历史上是很重要的,它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这时候的哲合忍耶没有公开的寺,没有庙,没有一个他们可以做礼拜聚集的地方,看起来哲合忍耶已经完了,已经被斩草除 ![]() 一下子就暴露了马达天。这是个民间传说,但哲合忍耶到今天为止好像更认可这个民间传说。我觉得这个传说反映了一种定安和平甚至兴旺的背景,走那么远的路,一个教徒,扛着两只瓜送给马达天。但是他给马达天带来的是恶运,马达天被捕了。对马达天的判决是流放,将他流放到黑龙江。、他的12个门徒,自愿地陪着他上路,带着他们的家属。于是壮烈的一幕诞生了。马达天乘着木笼囚车,他的12个门徒以及他们的家小步行尾随着他走向了黑龙江。 第四代圣徒名为马以德,因其归真于于四月初八而被称为四月八太爷,他是马达天的长子,他是在⽗亲的流放途中,接受传位。这一辈的光 ![]() ![]() 第五代尊师马化龙,即十三太爷,可说是生逢其时,他经历了一个壮烈的时期。在这一个时期里,哲合忍耶的奋斗与牺牲是在前所未有的广阔的背景之下展开,照张承志的话说,便是:“哲合忍耶第一次不孤独。”在太平天国的⾰命之中,涌现了三位回族之子,这三人是云南的杜文秀,陕西的⽩彦虎,还有哲合忍耶的十三太爷。起义的烽火遍地燃起,民回如同嘲⽔一般涌来涌去,嘲起嘲落,最终总是以牺牲为结局。同治年间金积堡的战斗是一场残酷的决战,据称,清军使用了“机关炮弹”作者猜测大约是左宗棠用四百万外债采买的欧洲新式军火。这一场战斗持续数年,城被围困,饥饿中已经有人相食者,并且时刻面临着⾎洗的屠城之灾。同治九年十一月十六⽇,十三太爷自缚走出金积堡东门,请以一家八门三百余口 ![]() ![]() ![]() 同治十年正月十三⽇,左宗棠下令,将十三太爷提出官营,凌迟杀害。“十三太爷”这个尊称,便是由正月十三⽇殉教的⽇子而来,至此,十三太爷在狱中整整受酷刑磨折56⽇。从此,当教徒念辞到“万物非主,只有真主”这一句时,要连诵56遍。同时“同治十年”也成了一个教內的代词,专指灾难的极限。而你们要注意,这恐怖⾎腥的一门,却被张承志命名为“牺牲之美”他极其 ![]() 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心灵史》的心灵世界的內容。 第六代圣徒马进城,尊称汴梁大爷,是在死后被追认教主的。他是马化龙第四子的儿子。同治十年,他只7岁,跟随受株连的族人走上流放的道路。他们是走向京北內务府,在那里将接受阉割的酷刑,再发往边地为奴。当流放的队伍走到平凉时,有位官吏有心想开脫他,问他究竟是不是马化龙的孙子。他一连三遍回答:“我就是马化龙的孙子!”此时此刻,他便不可脫卸地承担了他的命运。有一位在京北做官的教友,多方设法,到底无法使他免受阉割。后来,只能通融使他来到汴梁,在一个姓温的満人小官吏家作仆人,免于流放边地。温家待他很仁厚,甚至让他与自家孩子一起读书,在他死后,还为他 ![]() 哲合忍耶稍事养息之后,曾由西府夫人策划并实施过一项营救的行动。西府夫人乘一辆骡车进城,让一名教徒去温家带他。可是当马进城走到骡车前,一见是她,转⾝就走,营救就此落空。为了在暗中保护照顾他,哲合忍耶在温家附近开了一个小店铺,每见马进城进店,便把一迭钱放在案子上,他有时全部拿走,有时只取几枚。过了几年,他不再来了,人们便知道他死了。这是光绪十五年,马进城25岁。是一代受辱受难的教主,张承志写道:“由于有了他,哲合忍耶便不仅有了⾎而且有了泪。”他还写道:“由于他的悲剧故事,哲合忍耶终于完成了牺牲和受难两大功课。”这就是在他死后追认的教主马进城对哲合忍耶的贡献与作为。人们至今没有忘记他默默承受苦难的⽇月。 如今,每年都有从各处山沟走出来的哲合忍耶民回,走进开封,当年的汴梁城,在人声鼎沸的公园里,找一个地方,跪下,脫了鞋,点香,致礼,诵经悼念,然后,摘掉头上的六角⽩帽走进人群。 哲合忍耶是在第七代教主马元章,即沙沟太爷的光 ![]() ![]() ![]() ![]() ![]() 张承志在以极大的热情写下马元章的业绩和哲合忍耶的盛况时,他并没有忘记对马元章向官府的妥协作一点辩解,他写道:“哲合忍耶可以放弃暴力但决不放弃自己对于官府的异端感”他也没有忘记在这民国初年的府政,也许是将哲合忍耶作为反清的盟友而接纳了他们。 但他还是強调:“这里确实含有不可思议的神秘。”于是,不管怎么样,张承志是不能放弃进兰州这个宏大的场面,它使张承志的心灵世界有了最⾼点,用他的语言说,就是“上限”的景观和完成。一句话:“人道,就这样顽強地活下来了。”现在,我想我可以回答先前的那个问题,就是这一部彻头彻尾叙述教史的书为什么不是历史,而是小说。我的理由有这样几条:第一,是因为作者处理历史这一堆材料的特殊的方法论。如张承志自己坦言的:“正确的方法存在于研究对象拥有的方式中。”所以,他又接着说:“我首先用5年时间,使自己变成了一个和西海固贫农在宗教上毫无两样的多斯达尼。”他认为这是历史学的前提,并且強调这在学院里是不被认可的,从而,确立了他反学院的立场。他提出,真正的历史学“它与感情相近,与理 ![]() ![]() 第二,是他极其个人化的价值观。讲述完这七门教主的历史,我们大约可以基本了解张承志的这个心灵世界的內容,那就是对牺牲的崇尚,对孤独的崇尚,对放逐世俗人群之外的自豪,以摒弃物质享受、追求心灵自由为自豪、为光荣…这使他选择了被称为“⾎脖子教”的哲合忍耶为他小说的故事。并且,使他醉心的场面都是牺牲。他将哲合忍耶的魂定为“悲观主义”他还将哲合忍耶的信仰的真理定为“束海达依”就是“殉教之路”哲合忍耶的被弹庒,被排斥,所占弱势位置都是被赋予強烈的精神价值。“手提⾎⾐撒手进天堂”——是为其最肯定,扩张,发扬的情状。他在哲合忍耶的历史上寄托了他纯精神化的价值观,完全无视无论历史也好,宗教也好,其存在的现实內容,他说:“几十万哲合忍耶的多斯达尼从未怀疑自己的魅力,他们对一个自称是进步了的世界说:你有一种就像对自己⾎统一样的感情吗?”《灵史》所以是小说的最后一条理由是由叙事者——“我”的存在而决定的,我宁可将“我”看作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这个“我”不仅讲述了哲合忍耶的故事,还讲述了他讲故事的情景。他虽然笔墨不多,但却没有间断刻划描绘“我”他描绘“我”是“久居信仰的边疆——京北城里的我”;“我偏僻地远在京北”等等,都是将“我”描写成一个边缘人,然后如何走⼊信仰的中心——哲合忍耶。 这就是在关于哲合忍耶的全部叙述之后的叙述,也就是“心灵史”所以命名的由来。 现在,我想我已经说明了我的理由。那么,大约我们也可以了解,《心灵史》的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怎么的一种关系,我以为是一个较为单纯的关关系。哲合忍耶几乎原封不动地成为创作者的建筑材料,而终因创作者的主观 ![]() 我所说的“非实在”里绝对没有贬意,如同以前说过的,它是心灵世界的特质。 |
上一章 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 下一章 ( → ) |
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是知名作家王安忆力作,是一本文笔与情节俱佳的短篇文学,优雅小说网免费提供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最新章节阅读,希望您能优雅的在优雅小说网上阅读。王安忆撰写的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为虚构作品,请理性阅读勿模仿故事情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