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致力于为用户为书迷提供免费好看的信与问全集 |
![]() |
|
优雅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信与问 作者:史铁生 | 书号:43233 时间:2017/11/4 字数:3941 |
上一章 给胡山林Ⅲ 下一章 ( 没有了 ) | |
胡山林先生: 您好! 2月15⽇信收到。写作之乐,莫过遇知音。您的理解和阐述,比我的解释更细致,更周全,更易于一般读者接受。评论还得是您写。我于此道还是隔膜,不管是评论别人,还是评论自己。大概是我太受限于自己的角度。也曾有人邀我去讲点儿什么,可一上讲台便不知从何说起,⼲巴巴的几句就完了。这样的时候我更希望别人提问,并不是说我一定能回答得好,我是对问题本⾝有趣兴——若是想过的事,便有他乡遇故的快慰;若被问倒,就有了新问题。这样说是否有些狂妄了?不过,我一向看写作更像解题——为解自己心中之疑。不期对别人有用,事后发现对别人竟也有借鉴“作家”这碗饭才吃得心平气和。 韩少功说过:明确的事写散文,疑难的事写小说。另外我想,用小说写疑难,会更生动、更真切,直叙思想就怕太枯涩。理论的⾼明是提炼简单,小说的优势是进⼊复杂。另外,解读者更易站在不同角度说话,写作者难免陷于固有角度而难于自拔。自己解释自己的小说,总觉有些滑稽——是说自己无能呢,还是要堵别人的嘴?这有些极端了,甚或是偏执。事实上,我在上封信中已对《丁一》作了些解释。但那解释,第一仍是站在固有的角度;第二——说句不谦虚的话——它比小说的內涵差得太多了。若一一解释呢,又不如写小说了。 我从不认为“主题先行”有什么错;错也是错在被人強迫,或被強势话语所挟持。个人写作,自然也是要先有个立意,不可能完全即兴而终不知所为。轻蔑思想的,或是不知思想已在,或就是虚张声势。当然,思想也是出于生活,但这差不多是句废话。为什么有人总还是要強调这类废话呢?为了掩盖思想的苍⽩? 小说就是借尸还魂。魂,即思想,即看待生命或生活的态度。(我猜上帝的创造也是借尸还魂,看这些被吹⼊了灵气的有限之物,于无限之中,如何找到善美的态度。)有尸无魂,则如 ![]() ![]() ![]() ![]() ![]() 有点儿离题了(咱们的通信不必太拘于我的作品,大可以更随心所 ![]() 也许还是像您我这样的 ![]() ![]() 祝猪年好运! 另外,有家出版社愿意出我的书信集,若将我给您的几封信收⼊其中,可否?又因我欠着不少文债,想将您与我关于《丁一》的通信先期在刊物上一同发表,您是否同意?等您的回音。 史铁生 2007/3/6 附: 史铁生先生: 您好! 回想上封信我建议您有时不妨直接出面和读者 ![]() ![]() 其实,我也学过一点文学理论,以上道理何尝不知?!但理 ![]() 首先是个一般道理。作为读者,总是希望尽可能全面而深⼊地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意蕴,并借此更全面而深⼊地理解、把握这个世界。但由于艺术活动流程中“信息递减效应”(恕我生造),要満⾜上述愿望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才有上述邀约。我是这样想的:生活,或叫世界、宇宙、人生、自然——总之叫什么都行,自⾝是混沌、本体、整体“浑然天成”其自⾝蕴涵的信息是无限(多与深都是无限)的,而作家艺术家的感悟只能是某一方面(角度)或数个方面(角度),是带了主体限制的(正如您所说的“第一人称”),这是一次信息流失。作家艺术家感悟到的又未必能全息表现于作品之中(得心不应手,表现对象与艺术符号不同质等),这是二度信息流失。艺术作品的精神蕴涵又未必全息被读者接受(艺术家与接受者心灵不同构),这是三度信息流失。这样一路下来:生活—作家艺术家—艺术作品—读者,信息依次递减步步流失,这就让读者借助作品认识作家并进而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愿望大打折扣了。 为了减少信息递减, ![]() ![]() ![]() ![]() ![]() 其次是个特殊道理。那就是上次说过的,由于您特殊的人生遭际和敏感擅思的精神个 ![]() ![]() ![]() ![]() 我之所以有 ![]() ![]() ![]() 我同意您信中一个判断,即使您出面解释自己了,但这解释“比小说的內涵差得太多了”这一判断符合我阅读《丁一》(及您的其他作品)时的感觉。读作品时思绪“ ![]() ![]() 您写给我的信,其实是写给广大读者的,是您写作的一部分,您思想的一部分,原属于社会的精神财富,当然应该发表。至于我与您讨论《丁一》的信,我也同意发表,只是,那点浅浅的意思,值得发出去么?! 响应您的提议,信写得“更可以随心所 ![]() 祝健康稳定,且有好转! 胡山林 2007/3/16,于开封 |
上一章 信与问 下一章 ( 没有了 ) |
信与问是知名作家史铁生力作,是一本文笔与情节俱佳的综合其它,优雅小说网免费提供信与问最新章节阅读,希望您能优雅的在优雅小说网上阅读。史铁生撰写的信与问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信与问为虚构作品,请理性阅读勿模仿故事情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