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致力于为用户为书迷提供免费好看的抽象的抒情全集 |
![]() |
|
优雅小说网 > 经典名著 > 抽象的抒情 作者:沈从文 | 书号:43712 时间:2017/11/11 字数:5775 |
上一章 7、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 下一章 ( → ) | |
《红旗》十七期上,有篇王力先生作的《逻辑和语言》文章,分量相当重。我不懂逻辑和语言学,这方面得失少发言权。惟在末尾有一段涉及胡子历史及古人对于胡子的美学观问题,和我们搞文物所有常识不尽符合。特提出些不同意见商讨一下,说得对时,或可供作者重写引例时参考,若说错了,也请王先生不吝指教,得到彼此切磋之益。 那段文章主要计三点,照引如下: 1.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并不是谁喜 ![]() 2.古乐府《陌上桑》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可见当时每一个担着担子走路的男子都是有胡子的。 3.胡子长得好算是美男子的特点之一,所以《汉书》称汉⾼祖“美须髯” 王先生说的“古代”界限不明⽩,不知究竟指夏、商、周…哪一朝代,男子必须留胡子?有没有可靠文献和其他材料⾜证? 其次,只因为乐府诗那两句形容,即以为古代每一个担着担子走路的男子都是有胡子的,这种推理是不是能够成立?还是另外尚有可靠证据,才说得那么肯定? 其三,即对于“美须髯”三字的解释,照一般习惯,似乎只能作“长得好一部胡子”的赞美,和汉魏时“美男子”特点联系并不多。是否另外还有文献和别的可作证明? 文中以下还说:“到了后代,中年以后才留胡子”照文气说,后代自然应当是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了,是不是真的这样?还是有文献或实物可作证明? 私意第一点概括提法实无 ![]() 关于古人胡子问题,类书讲到不少,本文不拟作较多称引,因为单纯引书并不能解决具体问题。如今只想试从文物方面来注意,介绍些有关材料,或许可以说明下述四事:一、古代男子并不一定必需留胡子。二、胡子在某一历史时期,由于社会风气或美学观影响,的确逐渐被重视起来了,大体是什么式样?又有什么不同发展?文献不⾜证处,我们还可以从别的方面取得些知识。中古某一时期又忽然不重视,也有社会原因。三、美须髯在某些时期多和英武有关,是可以肯定的,可并不一定算美男子。有较长时期且恰恰相反,某些人胡子多⾝份地位反而比较低下。可是挑担子的却又决不是每人都留胡子。四、晋唐以来胡子式样有了新的变化,不过中年人或老年人,即或是名臣大官,也并不一定留它。这风气直继续到晚清。 首先可从商代遗留下的一些文物加以分析。故宮有几件雕⽟人头,湖南新出土一个铜鼎上有几个人头,另外传世还有几件铜刀、铜戈、铜钺上均有人的头形反映,又有几个陶制奴隶俑,在河南安 ![]() ![]() 舂秋战国形象材料新出土更多了些。较重要的有:一、山西侯马发现那两个人形泥范,就⾐着看,显明是有一定⾝份的男子,还并不见留胡子的痕迹。二、河南信 ![]() ![]() ![]() ![]() ![]() ![]() ![]() 至于汉魏之际时代风气,则有更丰富的石刻、壁画、漆画、泥塑及小铜铸像可供参考。很具体反映出许多劳动民人形象,如打猎、捕鱼、耕地、熬盐、舂碓、取⽔、奏乐,以及好些在厨房执行切鱼烧⾁的大司务,极少见有留胡子的。除非挑担子的是另一种特定人物,很难说当时每个挑担子的却人人必留胡子!那时的确也有些留胡子的,例如守门的卫士、侍仆,以及荷戈前驱的伍伯,即多的是一大把胡子,而统治者上中层,倒少有这种现象。即有也较多作乐府诗另外两句有名叙述:“为人洁⽩晰,颇有须”不多不少那么一撮儿样子。可证王先生的第三点也不能成立,因为 ![]() 其实还有个社会风气形成的相反趋势继续发展颇值得注意,即魏晋以来有一段长长时期,胡子殊不受重视。原因多端,详细分析引申不是本文目的。大致可说的是它和年青皇族贵戚及宦官得宠专权必有一定关系。文献中如《后汉书·宦者传》、《汉书·佞幸传》、《外戚传》,和⼲宝《晋纪总论》、《晋书·五行志》、《抱朴子》、《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勉学篇》,以及乐府诗歌,都为我们记载下好些重要可靠说明材料。到这时期美须髯不仅不能成为上层社会美的对象,而且相反已经成为歌舞喜剧中的笑料了。《文康舞》的主要角⾊,就是一个醉意朦胧大胡子。此外还有个弄狮子的醉拂,并且还是个大胡子洋人!我们能说这是美男子特征吗?不能说的。 其实即在汉初,张良的貌如妇人,和陈平的美如冠⽟,在史传记载中,虽并不见得特别称赞,也就看不出有何讥讽。到三国时,诸葛亮为缓和关羽不平,曾有意说过某某“不如髯之超群绝伦”然而《典略》却说,黑山⻩巾诸帅,自相号字,绕须者则自称“羝 ![]() ![]() ![]() ![]() ![]() ![]() ![]() ![]() 到元魏拓跋氏统一北方后,照理胡子应受特别重视了,然而不然。试看看反映到大量石刻、泥塑和壁画上的人物形象,就大多数嘴边总是光光的,可知⾝属北方胡族,即到中年,也居多并不曾留胡子。传世《北齐校书图》作魏收等人画像,也有好几位没有胡子,画中胡子最多还是那位马夫。 至于上髭由分张翘举而顺势下垂,奠定了后来三、五绺须基础,同时也还有到老不留胡子的,文献不⾜征处,文物还是可以帮忙,有材料可印证。除汉洛 ![]() ![]() ![]() ![]() 那么是不是到中唐以后,社会真有了些变迁,如王先生所说人到中年必留胡子?事实上还是不尽然。手边很有些历代名臣画像,因为时代可能较晚,不甚可靠,不拟引用。宋人绘的《香山九老图》,却有好些七八十岁的名贤,下巴还光光的。此外《洛 ![]() 就这个小小问题,从实际出发,试作些常识 ![]() 一、胡子问题虽平常小事,无当大道,难称学术,但是学术的专家通人,行文偶尔涉及到它的历史时,若不作点切实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有个比较全面具体的认识。如只从想当然出发,引申时就难于中肯,而且易致错误。 二、从文物研究古代的梳妆打扮、起居服用、生产劳作和车马舟舆的制度衍进,及其应用种种,实在可以帮助我们启发新知,校订古籍,得到许多有益有用的东西,值得当前有心学人给予一点应有的注意。古代事情文献不⾜征处太多,如能把这个综合文物和文献的研究工作方法,提到应有认识程度,来鼓励一些学习文史、有一定文献知识的年青少壮,打破惯例,面对近十年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分别问题,大胆认真摸个十年八年,国中文化史研究方面有许多空⽩点或不大衔接处,一定会可望到许多新发现和充实。希望新的学术研究有新的进展,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必需有点进展,且有人肯不怕困难,克服困难,来作作闯将先锋! 三、从小见大,由于国中历史太长,任何一个问题,孤立用文献求证,有很多地方都不易明⽩透彻。有些问题或者还完全是空⽩点,有些又或经后来注疏家曲解附会,造成一种似是而非印象,有待纠正澄清。特别是事事物物的发展 ![]() 至于这种用文物和文献互相结合印证的研究方法,是不是走得通?利中是否还有弊?我想从结果或可知道。以个人言,思想⽔平既低,古书读得极少,文物问题也只不过是懂得一点⽪⽑,搞研究工作,成就自然有限。即谈谈胡子问题,总还是不免会错,有待改正。但是如国內文史专家学人,肯来破除传统研究文史方法,注意注意这以百万计文物,我个人总深深相信,一定会把国中文化研究带到一个崭新方向上去,得到不易设想的新的丰收! 附记 两月前见南方报上消息,有很多艺术专家,曾热烈讨论到作历史画是否需要较多历史背景知识,这些知识是否重要,例如具体明⽩服饰家伙等等制度。可惜不曾得见全部记录。我对艺术是个外行,因此不大懂得,如果一个艺术家,不用个比较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学学历史题材中的应有知识,如何可以完成任务的情形。我只照搞文物的一般想法,如果鉴定一幅重要故事画,不论是壁画还是传世卷册,不从穿的、戴的、坐的、吃的、用的、打仗时手中拿的、出门时骑的、乘的…全面具体去比较求索,即不可能知道它的內容和相对年代。鉴定工作求比较全面,还得要这些知识。至于新时代作历史画塑去教育民人,如只凭一点感兴来动手,如何能掌握得住应有历史气氛?看惯了京戏,和 ![]() ![]() 1961年9月15⽇写于京北 |
上一章 抽象的抒情 下一章 ( → ) |
抽象的抒情是知名作家沈从文力作,是一本文笔与情节俱佳的经典名著,优雅小说网免费提供抽象的抒情最新章节阅读,希望您能优雅的在优雅小说网上阅读。沈从文撰写的抽象的抒情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抽象的抒情为虚构作品,请理性阅读勿模仿故事情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