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致力于为用户为书迷提供免费好看的灵魂只能独行全集 |
![]() |
|
优雅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灵魂只能独行 作者:周国平 | 书号:44346 时间:2017/11/24 字数:11089 |
上一章 执迷者悟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 下一章 ( → ) | |
一 死亡和太 ![]() ![]() ![]() ![]() 很早的时候,当我突然明⽩自己终有一死时,死亡问题就困扰着我了。我怕想,又噤不住要想。周围的人似乎并挂不虑,心安理得地生活着。 ![]() 死之迫人思考,因为它是一个最确凿无疑的事实,同时又是一件最不可思议的事情。既然人人迟早要轮到登上这个千古长存的受难的⾼岗,从那里被投⼊万劫不复的虚无之深渊,一个人怎么可能对之无动于衷呢?然而,自古以来思考过、议抗过、拒绝过死的人,最后都不得不死了,我们也终将追随而去,想又有何用?世上别的苦难,我们可小心躲避,躲避不了,可咬牙忍受,忍受不了,还可以死解脫。唯独死是既躲避不掉,又无解脫之路的,除了接受,别无选择。也许,正是这种无奈,使得大多数人宁愿对死保持沉默。 金圣叹对这种想及死的无奈心境作过生动的描述:“细思我今⽇之如是无奈,彼古之人独不曾先我而如是无奈哉!我今⽇所坐之地,古之人其先坐之;我今⽇所立之地,古之人之立之者,不可以数计矣。夫古之人之坐于斯,立于斯,必犹如我之今⽇也。而今⽇已徒见有我,不见古人。彼古人之在时,岂不默然知之?然而又自知其无奈,故遂不复言之也。此真不得不致憾于天地也,何其甚不仁也!” 今⽇我读到这些文字,金圣叹作古已久。我为他当⽇的无奈叹息,正如他为古人昔时的无奈叹息;而毋须太久,又有谁将为我今⽇的无奈叹息?无奈,只有无奈,真是夫复何言! 想也罢,不想也罢,终归是在劫难逃。既然如此,不去徒劳地想那不可改变的命运,岂非明智之举? 二 在雪莱的一篇散文中,我们看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在他女儿搀扶下走进古罗马柯利修姆竞技场的遗址。他们在一 ![]() 如果能够不去想死亡,或者只把它当作人生司空见惯的许多平凡事中的一件来想,倒不失为一种准幸福境界。遗憾的是,愚者不费力气就置⾝于其中的这个境界,智者(例如这位老盲人)却须历尽沧桑才能达到。一个人只要曾经因想到死亡感受过真正的绝望,他的灵魂深处从此便留下了几乎不愈的创伤。 当然,许多时候,琐碎的⽇常生活分散了我们的心思,使我们无限想及死亡。我们还可以用消遣和乐娱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事业和理想是我们的又一个救主,我们把它悬在前方,如同美丽的晚霞一样遮盖住我们不得不奔赴的那座悬崖,于是放心向深渊走去。 可是,还是让我们对自己诚实些吧。至少我承认,死亡的焦虑始终在我心中潜伏着,时常隐隐作痛,有时还会突然转变为尖锐的疼痛。每一个人都必将 ![]() 自柏拉图以来,许多西哲都把死亡看作人生最重大的问题,而把想透死亡问题视为哲学最主要的使命。在他们看来,哲学就是通过思考死亡而为死预作准备的活动。一个人只要经常思考死亡,且不管他如何思考,经常思考本⾝就会产生一种效果,使他对死亡习以为常起来。中世纪修道士手戴刻有骷髅的指环,埃及人在宴会⾼xdx嘲时抬进一具解剖的尸体,蒙田在和女人爱作时仍默念着死的 ![]() ![]() ![]() 我们对于自己活着这件事实在太习惯了,而对于死却感到非常陌生,——想想看,自出生后,我们一直活着,从未死过!可见从习惯于生到习惯于死,这个转折并不轻松。不过,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由于耳闻目染别人的死,由于自己所遭受的病老磨折,我们多少在渐渐习惯自己必死的前景。习惯意味着⿇木,芸芸众生正是靠习惯来忍受死亡的。如果哲学只是使我们习惯于死,未免多此一举了。问题恰恰在于,我不愿意习惯。我们期待于哲学的不是习惯,而是智慧。也就是说,它不该靠唠叨来解除我们对死的警惕,而应该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来打消我们对死的恐惧。它的确说了理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理由能否令人信服。 三 死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没有人能否认它的必然 ![]() 理由之一:我们死后不复存在,不能感觉到痛苦,所以死不可怕。这条理由是伊壁鸠鲁首先明确提出来的。他说:“死与我们无关。因为当⾝体分解成其构成元素时,它就没有感觉,而对其没有感觉的东西与我们无关。”“我们活着时,死尚未来临;死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因而死与生者和死者都无关。”卢克莱修也附和说:“对于那不再存在的人,痛苦也全不存在。” 在我看来,没死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因而死与生者和死者都无关。”卢克莱修也附和说:“对于那不再存在的人,痛苦也全不存在。” 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条理由更缺乏说服力的了。死的可怕,恰恰在于死后的虚无,在于我们将不复存在。与这种永远的寂灭相比,感觉到痛苦岂非一种幸福?这两位古代唯物论者实在是太唯物了,他们对于自我寂灭的荒谬 ![]() ![]() 令人费解的是,苏格拉底这位古希腊最智慧的人,对于死也持有类似的观念。他在临刑前谈自己坦然赴死的理由云:“死的境界二者必居其一:或是全空,死者毫无知觉;或是如世俗所云,灵魂由此界迁居彼界。”关于后者,他说了些彼界比此界公正之类的话,意在讥讽判他死刑的法官们,內心其实并不相信灵魂不死。前者才是他对死的实真看法:“死者若无知觉,如睡眠无梦,死之所得不亦妙哉!”因为“与生平其他⽇夜比较”无梦之夜最“痛快” 把死譬作无梦的睡眠,这是一种常见的说法。然而,两者的不同是一目了然的。酣睡的痛快,恰恰在于醒来时感到精神 ![]() 我是绝对不能赞同把无感觉状态说成幸福的。世上一切幸福,皆以感觉为前提。我之所以恋生,是因为活着能感觉到周围的世界,自己的存在,以及我对世界的认知和沉思。我厌恶死,正是因为死永远剥夺了我感觉这一切的任何可能 ![]() 据说,苏格拉底在听到法官们判他死刑的消息时说道:“大自然早就判了他们的死刑。”如此看来,所谓无梦之夜的老生常谈也只是自我解嘲,他的更实真的态度可能是一种宿命论,即把死当作大自然早已判定的必然结局加以接受。 四 顺从自然,服从命运,心甘情愿地接受死亡,这是斯多噶派的典型主张。他们实际上的逻辑是,既然死是必然的,恐惧、痛苦、抗拒全都无用,那就不如慡快接受。他们強调这种慡快的态度,如同旅人离开暂居的客店重新上路(西塞罗),如同果实从树上 ![]() 可是,怎样才能把不愿意变为愿意呢?一件事情,仅仅因为它是必然的,我们就愿意了吗?死亡岂不正是一件我们不愿意的必然的事?必然 ![]() 当然,我相信,一个人即使不愿意死,仍有可能坚定地面对死亡。这种坚定 ![]() ![]() ![]() ![]() 五 死亡的普遍 ![]() 卢克莱修要我们想一想,在我们之前的许多伟人都死了,我们有什么可委屈的?奥勒留提醒我们记住,有多少医生在给病人下死亡诊断之后,多少占星家在预告别人的忌⽇之后,多少哲学家在大谈死和不朽之后,多少英雄在横扫千军之后,多少暴君在滥杀无辜之后,都死去了。总之,在我们之前的无数世代,没有人能逃脫一死。迄今为止,地球上已经发生过太多的死亡,以至于如一位诗人所云,生命只是死亡的遗物罢了。 与我们同时以及在我们之后的人,情况也一样。卢克莱修说:“在你死后,万物将随你而来。”塞涅卡说:“想想看,有多少人命定要跟随你死去,继续与你为伴!”蒙田说:“如果伴侣可以安慰你,全世界不是跟你走同样的路么?” 人人都得死,这能给我们什么安慰呢?大约是两点:第一,死是公正的,对谁都一视同仁;第二,死并不孤单,全世界都与你为伴。 我承认我们能从人皆有死这个事实中获得某种安慰,因为假如事情倒过来,人皆不死,唯独我死,我一定会感到非常不公正,我的痛苦将因嫉妒和委屈而增添无数倍。除了某种英雄主义的自我牺牲之外,一般来说,共同受难要比单独受难易于忍受。然而,我仍然要说,死是最大的不公正。这不公正并非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而是存在于人与神之间。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却不让他像自己一样永生。他把人造得一半是神,—半是兽,将望渴不朽的灵魂和终有一死的⾁体同时放在人⾝上,再不可能有比这更加恶作剧的构思了。 至于说全世界都与我为伴,这只是一个假象。死本质上是孤单的,不可能结伴而行。我们活在世上,与他人共在,死却把我们和世界、他人绝对分开了。在一个濒死者眼里,世界不再属于他,他人的生和死都与他无关。他站在自己的由生⼊死的出口上,那里只有他独自一人,别的濒死者也都在各自的出口上,并不和他同在。死总是自己的事,世上有多少自我,就有多少独一无二的死,不存在一个一切人共有的死。死后的所谓虚无之境也无非是这一个独特的自我的绝对毁灭,并无一个人人共赴的归宿。 六 那么——卢克莱修对我们说——“回头看看我们出生之前那些永恒的岁月,对于我们多么不算一回事。自然把它作为镜子,让我们照死后的永恒时间,其中难道有什么可怕的东西?” 这是一种很巧妙的说法,为后来的智者所乐于重复。 塞涅卡:“这是死在拿我做试验吗?好吧,我在出生前早已拿它做过一次试验了!”“你想知道死后睡在哪里?在那未生的事物中。”“死不过是非存在,我已经知道它的模样了丧我之后正与生我之前一样。”“一个人若为自己未能在千年之前活着而痛哭,你岂不认为他是傻瓜?那么,为自己千年之后不再活着而痛哭的人也是傻瓜。” 蒙田:“老与少抛弃生命的情景都一样。没有谁离开它不正如他刚走进去。”“你由死⼊生的过程无畏也无忧,再由生⼊死走一遍吧。” 事实上,在读到上述言论之前,我自己就已用同样的理由劝说过自己。扪心自问,在我出生之前的悠悠岁月中,世上一直没有我,我对此确实不感到丝毫遗憾。那么,我死后世上不再有我,情形不是完全一样吗? 真的完全一样吗?总觉得有点不一样。不,简直是大不一样!我未出生时,世界的确与我无关。可是,对于我来说,我的出生是一个决定 ![]() 譬如说,尽管曹雪芹活着时,世上庒 ![]() 有时我不噤想,也许,出生得愈晚愈好,那样就会有更多的佳作、更悠久的历史、更广大的世界属于我了。但是,晚到何时为好呢?难道到世界末⽇再出生,作为最后的证人得以回顾人类的全部兴衰,我就会満意?无论何时出生,一死便前功尽弃,留在⾝后的同样是那个与自己不再有任何关系的世界。 自我意识強烈的人本能地把世界看作他的自我的产物,因此他无论如何不能设想,他的自我有一天会毁灭,而作为自我的产物的世界却将永远存在。不错,世界曾经没有他也永远存在过,但那是一个为他的产生做着准备的世界。生前的无限时间中没有他,却在走向他,终于有了他。死后的无限时间中没有他,则是在背离他,永远不会有他了。所以,他接受前者而拒绝后者,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七 迄今为止的劝说似乎都无效,我仍然不承认死是一件合理的事。让我变换一下思路,看看永生是否值得向往。 事实上,最早沉思死亡问题的哲学家并未漏过这条思路。卢克莱修说:“我们永远生存和活动在同样事物中间,即使我们再活下去,也不能铸造出新的快乐。”奥勒留说:“所有来自永恒的事物作为形式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人是在一百年还是两千年或无限的时间里看到同样的事物,这对他是一回事。”总之,太 ![]() 我们的确很容易想象出永生的单调,因为即使在现在这短促的人生中,我们也还不得不熬过许多无聊的时光。然而,无聊不能归因于重复。正如健康的胃不会厌倦进食,健康的肺不会厌倦呼昅,健康的⾁体不会厌倦爱作一样,健全的生命本能不会厌倦⽇复一⽇重复的生命活动。活跃的心灵则会在同样的事物上发现不同的意义,为自己创造出巧妙的细微差别。遗忘的本能也常常助我们一臂之力,使我们经过适当的间隔重新产生新鲜感。即使假定世界是一个由有限事物组成的系统,如同一副由有限棋子组成的围棋,我们仍然可能像一个⼊ ![]() ![]() 可是,对此也可提出一个反驳:“没有死,就没有爱和 ![]() ![]() ![]() 好吧,让我们退一步,承认永生是荒谬的,因而是不值得向往的,但这仍然不能证明死的合理。我们最多只能退到这一步:承认永生和寂灭皆荒谬,前者不合生活现实的逻辑,后者不合生命本能的逻辑。 八 何必再绕弯子呢?无论举出多少理由都不可能说服你,⼲脆说出来吧,你无非是不肯舍弃你那可怜的自我。 我承认。这是我的独一无二的自我。 可是,这个你如此看重的自我,不过是一个偶然,一个表象,一个幻相,本⾝毫无价值。 我听见哲学家们异口同声地说。这下可是击中了要害。尽管我厌恶这种贬抑个体的立场,我仍愿试着在这条思路上寻求一个解决, 我对自己说:你是一个纯粹偶然的产物,大自然产生你的概率几乎等于零。如果你的⽗⺟没有结合(这是偶然的),或者结合了,未在那个特定的时刻爱作(这也是偶然的),或者爱作了,你⽗亲释放的成亿个精子中不是那个特定的精子使你⺟亲受孕(这更是偶然的),就不会有你。如果你⽗⺟各自的⽗⺟不是如此这般,就不会有你的⽗⺟,也就不会有你。这样一直可以推到你最早的老祖宗,在不计其数的偶然中,只要其中之一改变,你就庒 ![]() 然而,我还是委屈,还是不平!我要像金圣叹一样责问天地:“既已生我,便应永在;脫不能尔,便应勿生。如之何本无有我…无端而忽然生我;无端而忽然生者,又正是我;无端而忽然生一正是之我,又不容之少住…”尽管金圣叹接着替天地开脫,说既为天地,安得不生,无论生谁,都各各自以为我,其实未尝生我,我固非我,但这一番逻辑实出于不得已,只是为了说服自己接受我之必死的事实。 一种意识到自⾝存在的存在按其本 ![]() 九 “信仰就是愿意信仰;信仰上帝就是希望真有一个上帝。”乌纳穆诺的这句话点破了一切宗教信仰的实质。 我们第一不能否认⾁体死亡的事实,第二不能接受死亡,剩下的唯一出路是为自己编织出一个灵魂不死的梦幻,这个梦幻就叫做信仰。借此梦幻,我们便能像贺拉斯那样对自己说:“我不会完全死亡!”我们需要这个梦幻,因为如惠特曼所云:“没有它,整个世界才是一个梦幻。” 诞生和死亡是自然的两大神秘。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知道,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我们无法理解虚无,不能思议不存在。这就使得我们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编织梦幻。谁知道呢,说不定事情如我们所幻想的,冥冥中真有一个亡灵继续生存的世界,只是因为 ![]() ![]() 可是,要信仰自己毫无把握的事情,又谈何容易。帕斯卡尔的办法是,向那些盲信者学习,遵循一切宗教习俗,事事做得好像是在信仰着的那样。“正是这样才会自然而然使你信仰并使你牲畜化。”他的內心独⽩:“但,这是我所害怕的。”立刻反问自己:“为什么害怕呢?你有什么可丧失的呢?”非常形象!说服自己真难!对于一个必死的人来说,的确没有什么可丧失的。也许会丧失一种清醒,但这清醒正是他要除去的。一个真正为死所震撼的人要相信不死,就必须使自己“牲畜化”即变得和那些从未真正思考过死亡的人(盲信者和不关心信仰者均属此列)一样。对死的思考推动人们走向宗教,而宗教的实际作用却是终止这种思考。从积极方面说,宗教倡导一种博爱精神,其作用也不是使人们真正相信不死,而是在博爱中淡忘自我及其死亡。 我姑且假定宗教所宣称的灵魂不死或轮回是实真的,即使如此,我也不能从中获得安慰。如果这个在我生前死后始终存在着的灵魂,与此生此世的我没有意识上的连续 ![]() 乌纳穆诺的话是不确的,愿意信仰未必就能信仰,我终究无法使自己相信有真正属于我的不朽。一切不朽都以个人放弃其具体的、个别的存在为前提。也就是说,所谓不朽不过是我不复存在的同义语罢了。我要这样的不朽有何用? 十 现在无路可走了。我只好回到原地,面对死亡,不回避但也不再寻找接受它的理由。 肖斯塔科维奇拒绝在他描写死亡的《第十四 ![]() 这是多么徒劳:到头来你还是不愿意,还是得接受! 但我必须作这徒劳的思考。我无法只去注意金钱、地位、名声之类的小事,而对终将使自己丧失一切的死毫不关心。人生只是瞬间,死亡才是永恒,不把死透彻地想一想,我就活不踏实。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満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 ![]() ![]() 奥勒留主张“像一个有死者那样去看待事物”“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例如,你望渴名声,就想一想你以及知道你的名字的今人后人都是要死的,便会明⽩名声不过是浮云。你被人 ![]() ![]() 思考死亡的另一个收获是使我们随时做好准备,即使明天就死也不感到惊慌或委屈。尽管我始终不承认死是可以接受的,我仍赞同许多先哲的这个看法:既然死迟早要来,早来迟来就不是很重要的了。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也能够做到的仅是这个意义上的不怕死。 古希腊最早的哲人之一比阿斯认为,我们应当随时安排自己的生命,既可享⾼寿,也不虑早折。卢克莱修说:“尽管你活満多少世代的时间,永恒的死仍在等候着你;而那与昨天的 ![]() ![]() ![]() 死是个体的绝对毁灭,倘非自欺欺人,从中决不可能发掘出正面的价值来。但是,思考死对于生却是有价值的,它使我能以超脫的态度对待人生一切遭际,其中包括作为生活事件的现实中的死。如此看来,对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却并非没有意义。 1992.5 |
上一章 灵魂只能独行 下一章 ( → ) |
灵魂只能独行是知名作家周国平力作,是一本文笔与情节俱佳的综合其它,优雅小说网免费提供灵魂只能独行最新章节阅读,希望您能优雅的在优雅小说网上阅读。周国平撰写的灵魂只能独行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灵魂只能独行为虚构作品,请理性阅读勿模仿故事情节。 |